代波在家電賣場 通訊員供圖
53歲的代波,總是笑盈盈的,可是又有誰知道,在他一歲時因小兒麻痹癥導致肢體殘疾。不向命運低頭的代波從事家電維修37年,笑對生活,樂于助人跑遍大山為鄉鄰送去貼心服務。
年復一年,代波堅持入戶為村民維修家電,努力學習新技術以應對各類家電故障難題。如今他經營著一家200平的家電賣場,用他的自強不息與精益求精,書寫著屬于他的人生故事。
兒時致殘 苦學技能改變命運
1970年,代波出生于點軍區橋邊鎮白馬溪村,家中四個小孩,他排名老四。
代波一歲時,患小兒麻痹癥,導致右下肢殘疾。除一家老小的一日三餐,父母要同時供幾個小孩上學。由于農家經濟條件有限,實在顧不上代波的病情,父母又投入繁重的農活之中。
從小就乖巧懂事的代波,雖然身體不便,他還是會幫忙母親處理一些簡單的家務。到了上學的年齡,代波獨自上學。“每天我要比鄰居家的小孩早起一個小時去上學。”代波回憶道。路上有渠溝,一米多寬的渠溝對代波來說實在艱難。走渠溝那些年,盡管非常小心,但代波還是時常會打濕衣物和鞋,只好折返回家更換,因此,每一天代波都會預留出折返的時間,他不想遲到。
那時候,除了跨越渠溝,還要爬一段山路。每天的上學路對于代波而言,很難。但是能上學的代波很快樂,他不怕吃苦。
1985年,初中畢業的代波退學,想著為家里減輕負擔,他到處尋求工作機會。他曾經提著保溫桶賣冰棒,也曾在家里幫母親下地干農活。
沒有什么興趣愛好的代波,唯獨對家中的一些小電器十分癡迷。常常是拆了又裝,樂此不疲。“當年聽到市科協舉辦家電維修班的消息后,感覺遇到了改變我人生道路的一束光。”提及這段經歷,代波有些動情。“腿部殘疾讓我無法從事體力勞動,要是學會了電子技術,坐在桌邊就可以工作了。”代波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。
經過兩個月的家電維修課程,還想繼續深入學習的代波,去了機電廠“充電”,這也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實操經驗。
誠信經營 學習新技術走遍全鄉
1989年,在大理石廠當電工的代波辭職回鄉,他開始在家中接收鄰居小家電維修的活兒。隨著工具不斷完善,技術越來越嫻熟,訂單越來越多。隨后,代波索性在橋邊鎮上開了一家電器維修店。因為誠信經營,找他修東西的人越來越多。
時代變遷,代波接收的從一些小家電變成了液晶電視等這些大件兒。“時代在變,我們也要變,要不停學習新技術。”代波一直在研究專業書籍,從未間斷。依靠著這股好學上進的拼勁,他不僅收獲了一門賴以生存的手藝,還獨自肩負起了養活家庭的生計。
除了維修,代波后來開始售賣家電。在鎮上,代波的售后保障,也算是有口皆碑。
今年70歲的劉爺爺家中的電器基本在他家選購的,“家里的電器有什么問題第一時間給代師傅打電話,他每次都是第一時間來幫我維修。”盡管過了保質期,代波也會上門幫忙維修。“代師傅人好,手藝也好,我們放心。”
“村里家家戶戶的電器我都修過,大部分村民的情況我都了解,都是鄉里鄉親,只要村民一打電話,我隨喊隨到。”代波說。為了給村民們購買的電器進行安裝、保質維修,他踏遍了橋邊鎮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,犄角旮旯他也都走過了。
店里的柜臺處就是代波的工作間,在他的這方“小天地”,里面擺放著各種維修工具和電器維修方面的書籍。代波說他要堅持學習,才能更好地解決客戶遇到的各種難題。
樂于助人 幫困帶動周邊就業
在橋邊鎮上,維修收費比較合理,是不少顧客對代波的評價。對于困難家庭,代波僅收取一些零件成本費用或者不收費。
80多歲的張爺爺多年前在店里購買了電飯煲,后來找代波要求換新,看著張爺爺年歲已大,雖已過質保期,代波也立即幫他換新。這樣的事情在他的店里屢見不鮮。
“后來張爺爺每到鎮上賣菜,都會在我店門口放點兒小菜,特別暖心,那個時候我就覺得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。”代波說。
除了客戶對代波的評價高,店里的員工更是對代波有很高的評價。店里高峰時有8名員工,全是鄰里鄉親們。“就近可以給他們提供崗位,他們不用外出務工,還可以照顧家庭。”代波時刻在為鄰里們考慮。他耐心地教員工家電維修的技能,親身為大家示范接待客戶的方式方法,每到一批新貨他也是第一個把產品信息背得最全的人,然后再講給員工聽。
“努力開好店,幫助更多的人。”談到對未來的設想,代波的語言十分樸實,卻充滿力量。
三峽商報全媒記者曾雪彬 通訊員王月仙